当前位置:首页 > 常见问题
寺庙瓦长期存放需要做哪些防护措施?
发布时间:2025-08-29 03:44:38 浏览次数:8次

    寺庙瓦(以琉璃瓦、陶土瓦为主,兼具文化属性与功能性,多为弧形筒瓦、板瓦及脊瓦、吻兽等异形构件,需适配寺庙古建筑的规制与装饰需求)的长期存放,需围绕“保护文物级装饰性、保障结构完整性、适配古建筑修缮特性”三大核心,针对其“胎体脆性高、釉面易磨损、异形构件多、文化符号特殊”的特点,从环境管控、堆放防护、专项保护三方面制定严格措施,具体如下:
    一、存储环境:严控温湿度与洁净度,隔绝文化与物理损伤
    寺庙瓦的釉面(含矿物着色剂,承载宗教纹样与色彩)、胎体(陶土材质,支撑结构)及异形构件(如吻兽、垂兽,造型复杂易损),对温湿度、腐蚀性物质、光照极为敏感,需营造稳定、洁净、无干扰的存储环境,避免隐性损伤与文化符号破坏:
    温湿度精准控制:防釉面脱落与胎体冻融,保护纹样完整
    温度要求:需存放于恒温环境,温度保持在5℃-25℃,避免极端温差:
    低温危害:温度低于0℃时,若胎体吸附潮气(如空气中的水分),会因“冻融循环”导致胎体开裂,进而使釉面附着的宗教纹样(如龙纹、莲纹)剥落;北方冬季需远离门窗、通风口,仓库需加装保温层,禁止露天存放(即使短期也需覆盖保温篷布)。
    高温危害:温度高于30℃时,釉面中的天然矿物着色剂(如铁红、钴蓝)易发生氧化,导致纹样颜色褪色(如朱红变为暗红、金黄变为淡黄),破坏寺庙瓦的宗教象征意义;需避免靠近热源(如暖气、锅炉),仓库可加装通风散热设备,保持空气流通。
    湿度要求:相对湿度严格控制在50%-60%(±5%),核心是防止胎体吸水与釉面受潮:
    潮湿环境会导致陶土胎体(多孔结构)持续吸水,强度下降易粉化,同时水分会渗入釉面与胎体的结合层,破坏附着力,导致带纹样的釉面鼓泡脱落;南方梅雨季节或潮湿地区,需在仓库内放置工业级硅胶干燥剂(每5㎡空间放500g,每周检查,受潮后立即更换),并配备除湿机(每日运行8-10小时,实时监测湿度)。
    禁止将瓦片直接接触地面或墙面(需垫木质托盘,高度≥15cm,托盘需做防腐处理,避免污染瓦片),地面需铺设防潮膜,防止地潮渗透;仓库墙角、窗台等易受潮区域,需加装防水挡板,避免雨水渗漏。
    洁净度与腐蚀性防护:防粉尘污染与化学侵蚀,保护宗教符号
    防尘要求:寺庙瓦的釉面纹样(如经文、瑞兽图案)精细,粉尘若附着在纹样缝隙中,干燥后会形成顽固污渍,清理时易划伤纹样;同时粉尘会堵塞瓦片的搭接槽(如筒瓦的咬合部位),影响后期安装密封性。
    需存放在封闭仓库(如带密封门的砖混库房),仓库内禁止堆放水泥、砂石、涂料等易产生粉尘的建材;若需临时搬运,需用防尘罩(透气棉布材质,避免塑料罩凝结水汽)包裹瓦片,搬运后及时清理表面浮尘(用软毛刷轻扫,禁止用硬布擦拭)。
    防腐蚀要求:远离腐蚀性气体、液体(如寺庙修缮时的油漆、稀释剂,或附近化工厂的挥发气),腐蚀性物质会与釉面中的金属氧化物(如铜绿、铁红)发生化学反应,导致纹样变色、出现腐蚀斑点(如绿色纹样变为灰白色),甚至破坏胎体结构。
    存储区域需与腐蚀源保持至少10米距离,仓库内禁止存放任何化学试剂;若寺庙瓦需与其他修缮材料同库存放,需用隔板(木质或塑料材质)严格分区,隔板高度需高于瓦片堆垛,避免交叉污染。
    光照控制:避光存放,防止纹样褪色与釉面老化
    寺庙瓦的釉面纹样依赖天然矿物着色,长期暴露在阳光(尤其紫外线)下,会发生“光氧化反应”:不仅颜色会变浅(如黄色吻兽变为米黄色),釉面光泽度也会下降,失去古建筑应有的“温润质感”;严重时紫外线会加速釉面老化,导致纹样边缘模糊。
    仓库需采用无窗设计,或窗户安装防紫外线玻璃(如夹胶玻璃),并加装遮光帘;若仓库有采光需求,需确保光线不直接照射瓦片堆垛;禁止将瓦片放在露天阳光下或透明玻璃棚内,即使短期也需覆盖不透光防水布。
    二、堆放方式:科学分区与缓冲防护,保护异形构件与结构完整
    寺庙瓦包含大量异形构件(如脊瓦、吻兽、垂兽,造型不规则、易磕碰),且同批次瓦片需匹配寺庙建筑的“规制统一性”(如颜色、尺寸、纹样需一致),堆放时需兼顾“防碰撞、易识别、保规制”,避免机械损伤与混淆:
    按类型与规制分区:避免混淆与异形构件损伤
    按构件类型分堆:将寺庙瓦分为“主瓦”(筒瓦、板瓦)与“异形构件”(脊瓦、吻兽、垂兽、勾头、滴水),分开堆放,禁止混堆:
    主瓦(筒瓦、板瓦):按尺寸(如筒瓦直径、板瓦长宽)、颜色(如青灰、朱红、金黄)分堆,每堆旁挂标识牌,标注“类型-尺寸-颜色-数量”(如“筒瓦-Φ150mm-青灰色-100片”),避免后期安装时尺寸错配(如大直径筒瓦与小直径筒瓦混用,导致屋面咬合不严)。
    异形构件(吻兽、脊瓦):因造型复杂(如吻兽有凸起的兽首、脊瓦有弧形曲线),需单独放置在定制的“弧形支撑架”或“泡沫凹槽”内(支撑架/凹槽需与构件造型完全匹配,避免局部受压),禁止堆叠(如吻兽需单个平放,底部垫软布,周围用泡沫块固定,防止晃动碰撞);勾头、滴水等小型构件,需放入带分隔的木质收纳盒(每个格子放1件,格子内垫无纺布),避免相互摩擦磨损纹样。
    按修缮区域分堆:若寺庙瓦用于特定殿宇(如大雄宝殿、天王殿)的修缮,需按“殿宇-屋面区域”分堆(如“大雄宝殿-东屋面筒瓦”“天王殿-屋脊吻兽”),避免不同殿宇的瓦片混淆——寺庙建筑对瓦件的规制要求严格(如大雄宝殿的瓦件颜色、纹样需比配殿更庄重),混堆会导致修缮后风格混乱,违背古建筑规制。
    缓冲防护与高度控制:防碰撞磨损,保护釉面与胎体
    主瓦堆放:分层缓冲,控制高度:
    筒瓦、板瓦堆放时,每层之间需铺设软质缓冲材料(如无纺布、牛皮纸,厚度≥1.5mm),避免釉面直接接触摩擦(尤其带纹样的釉面,摩擦会导致纹样划伤);缓冲材料需裁剪至与瓦片尺寸匹配,避免边缘外露导致堆放不平整。
    严格控制堆高:板瓦堆高≤1米(约12层)、筒瓦堆高≤0.8米(约8层),底部垫木质托盘(托盘需平整,无毛刺,避免划伤瓦片底部);禁止堆放过高(如超过1.2米),防止底部瓦片承受压力过大,导致胎体开裂或釉面脱落。
    异形构件堆放:定制支撑,单独防护:
    吻兽、垂兽等大型异形构件,需用木质或塑料定制“U型支撑架”(支撑架内壁贴软布),将构件轻轻放入支撑架内,确保构件与支撑架紧密贴合(无晃动),支撑架底部固定在托盘上,防止倾倒;若构件有凸起的兽首、爪子,需用泡沫块包裹(泡沫块需切割成与凸起部位匹配的形状),避免搬运时碰撞损坏。
    脊瓦(弧形结构)需用“弧形托板”(木质,表面贴无纺布)分层放置,托板间距≥脊瓦高度的1.5倍,禁止堆叠(如脊瓦需单层平放,每层之间用隔板分隔),防止脊瓦弧度变形(变形会导致安装时与屋面无法贴合,出现漏水缝隙)。
    取用与搬运:轻拿轻放,避免机械损伤
    搬运寺庙瓦时,需“专人操作、轻拿轻放”:主瓦(筒瓦、板瓦)需双手托住两侧(禁止单手拎边缘,避免崩边),异形构件(吻兽、脊瓦)需用双手托住底部或受力均匀的部位(如吻兽需托住兽身中部,禁止抓兽首、爪子,避免断裂);禁止将瓦片扛在肩上或夹在腋下,防止碰撞或挤压变形。
    批量搬运需用带护栏的专用托盘(护栏高度≥瓦片堆高的2/3),托盘底部垫软布,瓦片放入后用绳子轻轻固定(绳子需缠软布,避免勒伤瓦片);搬运工具(如叉车、手推车)需平稳行驶,速度≤3km/h,禁止急刹、急转弯,防止瓦片滑动碰撞。
    取用瓦片时需“自上而下、逐层取用”,禁止从中间抽取(易导致整堆瓦片倾倒);若需取用底层瓦片,需先将上层瓦片转移至临时托盘(转移时需保持平稳),取用后再按原方式重新堆放,避免堆垛混乱。
    三、专项保护:针对文化属性与修缮需求,强化长期维护
    寺庙瓦不仅是建筑材料,更是古建筑文化的载体,长期存放需额外关注“文化符号保护、修缮适配性维护、状态监测”,确保后期修缮时能还原寺庙建筑的历史风貌:
    文化符号保护:避免纹样磨损与信息丢失
    对带宗教纹样(如龙纹、莲纹、经文)或标识(如寺庙纪年、工匠印记)的瓦片,需在存放前用“软毛刷+中性清洁剂”轻轻清理表面污渍(禁止用硬工具刮擦纹样),晾干后用“文物保护级釉面保护剂”(如硅氧烷保护剂,需与釉面材质兼容)轻轻喷涂一层(厚度≤0.1mm),形成保护膜,防止纹样氧化或磨损。
    对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构件(如大雄宝殿的正脊吻兽、带纪年的筒瓦),需单独编号(用不易褪色的油性笔在瓦片非可视面标注,如“吻兽-大雄宝殿-001”),并拍照存档(记录纹样细节、尺寸、颜色),建立“寺庙瓦保护档案”,便于后期修缮时核对规制(如确保吻兽的造型、尺寸与原建筑一致)。
    修缮适配性维护:定期检查,确保安装性能
    每月进行一次“适配性检查”:查看瓦片的搭接槽(如筒瓦的咬合部位)是否有变形、堵塞(如粉尘堆积),若有堵塞需用软毛刷清理;检查异形构件的接口(如脊瓦与筒瓦的对接部位)是否完好,若有细微裂纹需用“文物修复专用胶”(如环氧树脂胶,颜色与胎体匹配)轻轻填补,避免裂纹扩大影响安装密封性。
    每季度进行一次“尺寸复核”:对同批次主瓦(筒瓦、板瓦)随机抽取10片,用卷尺测量关键尺寸(如筒瓦直径、板瓦长宽、搭接长度),确保尺寸误差≤±2mm(符合古建筑修缮的精度要求);若尺寸偏差过大,需标记为“单独适配”,后期安装时单独调整(如通过垫片找平),避免影响屋面整体平整度。
    长期存放状态监测:建立台账,及时处理问题
    建立“寺庙瓦存放台账”,记录每堆瓦片的“存放时间、温度湿度记录、检查结果、取用情况”,确保可追溯;每次检查时需重点关注“釉面纹样是否脱落、胎体是否开裂、异形构件是否变形”,发现问题立即标记(如用红色标签标注“釉面损伤-待修复”),并制定处理方案(如轻微损伤及时修复,严重损伤单独存放,禁止用于修缮)。
    若寺庙瓦存放超过1年,需进行一次“全面维护”:将所有瓦片轻轻翻动(避免摩擦),检查底部是否受潮;对釉面喷施一次保护剂,对胎体干燥的瓦片(含水率≤8%)适当喷洒少量清水(用喷雾器,保持胎体微润,避免过度干燥导致胎体粉化),但需确保釉面无积水,防止釉面脱落。

Copyright © 2019 宜兴市古典园林建筑陶瓷厂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   
联系人:周先生   电话:13915268583 (微信同号)   邮箱:81792062@qq.com  地址:中国.江苏.宜兴市丁蜀镇川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