筒瓦厂家运输产品时,需结合筒瓦的弧形结构、脆性特质(尤其黏土、琉璃材质)及运输过程中的颠簸、挤压风险,从包装加固、装载规范、运输环境控制、装卸管理等方面制定严格标准,避免破损或变形。具体注意事项如下:
一、包装加固:减少运输中的摩擦与碰撞
单瓦防护
对黏土筒瓦、琉璃筒瓦等脆性材质,每片瓦需用软质材料(气泡膜、珍珠棉、厚纸壳)单独包裹,重点保护瓦体两端(瓦当、搭接边)和弧形边缘,避免相互摩擦导致釉面剥落、胎体掉角。
水泥筒瓦虽强度较高,但仍需用纸板分隔包装,防止运输中碰撞出现裂缝;若为带装饰纹样的筒瓦,需在纹样处额外垫软布,避免压损细节。
成组固定
按规格分组打包,每组数量控制在10-15片(根据单瓦重量调整),组内用打包带横向捆扎2-3道(力度适中,避免挤压变形),外部套硬质纸箱或木质框架,箱内填充缓冲材料(泡沫颗粒、碎纸),消除空隙防止晃动。
木质框架需定制尺寸,与筒瓦弧形贴合,框架四角加装护角,避免堆叠时边角受力破损;框架外侧标注“易碎品”“向上”“轻放”等警示标识,箭头明确朝向(确保弧形朝上,符合受力方向)。
二、装载规范:合理码放,均衡受力
车辆选择与车厢处理
优先选用封闭式货车(避免雨淋、日晒),车厢底部需平整、无尖锐凸起,铺设防滑垫(橡胶垫或厚木板),防止运输中瓦组滑动碰撞。
若为敞篷车,必须覆盖防水帆布(帆布需厚实且无破损),顶部加防雨棚,并用绳索将帆布固定牢固,防止雨水渗入或风吹导致包装破损。
堆叠要求
码放时按“同一规格、同一方向”堆叠,弧形朝上保持一致,避免倾斜放置(防止重心偏移导致倒塌);堆叠高度不超过车厢护栏高度的2/3,且顶部需预留30cm以上空间,避免颠簸时撞击车厢顶部。
不同规格的瓦组之间用隔板(木板或硬纸板)分隔,组与组、层与层之间填充缓冲材料(如轮胎皮、泡沫板),减少震动传递;车厢两侧与瓦组之间用挡板固定,缝隙处塞紧楔子,防止横向晃动。
重量均衡
装载时需均匀分布重量,避免单侧偏重导致车辆行驶中倾斜;靠近车头和车尾的位置少放或放置较轻的瓦组,中间区域可集中堆放,但需控制单区域重量,不超过车辆承重限值。
三、运输过程:控制环境与行驶状态
环境防护
运输途中避开极端天气(暴雨、高温、严寒):雨天需检查帆布密封性,防止雨水渗入导致黏土瓦吸水、水泥瓦返碱;高温天气需避免阳光直射(尤其琉璃瓦,防止釉面老化加速);低温(<0℃)时需确保瓦体干燥,避免冻融导致开裂。
长途运输中,若中途停车,需检查瓦堆是否松动、包装是否破损,及时加固或更换包装;夜间停车需选择有人值守的场地,防止被盗或意外碰撞。
行驶规范
司机需熟悉路线,避开颠簸路段(如未硬化的土路、坑洼路面),行驶中保持匀速,避免急加速、急刹车(减少惯性导致的瓦组碰撞);转弯时减速慢行,防止离心力使瓦堆偏移。
运输途中定期停车检查(每200公里一次),查看固定绳索是否松动、瓦组是否倾斜,发现问题立即调整,避免小隐患扩大为大面积破损。
四、装卸管理:轻装轻卸,杜绝野蛮操作
装卸前准备
卸货场地需平整坚实,靠近存放仓库,减少二次搬运距离;提前清理场地杂物,避免尖锐物体(石块、铁钉)划伤瓦体。
装卸人员需培训上岗,明确“轻拿轻放”原则,禁止抛掷、拖拽、脚踢瓦组,搬运时需托住瓦组底部(而非边缘),多人协作时统一口令,确保同步起落。
装卸工具使用
优先使用叉车(带软质叉套)或液压升降平台,避免人力搬运时因体力不支导致摔落;叉车作业时,叉齿需完全伸入瓦组底部,起升高度以离地30cm为宜,行驶缓慢平稳。
禁止用钢丝绳直接捆绑瓦组(易勒损包装),需用宽吊带或专用夹具,接触部位垫软布,防止挤压变形。
五、交接与应急处理
到货验收
送达后与收货方共同开箱检查,核对数量、规格,查看包装是否完好,若发现破损(如包装渗湿、框架变形),需当场开箱清点破损数量,记录并签字确认,明确责任。
破损应急
运输中若出现少量瓦体破损,需将破损件单独存放,标记“不可用于承重区域”;若破损严重(如整组坍塌),需立即停止运输,拍照留存证据,联系保险公司或相关方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