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传统的筒瓦建筑屋脊上,有一类奇特的建筑构件,它们被做成怪兽的模样,整齐的排列在筒瓦屋顶的正脊、垂脊和戗脊的前端,装饰者传统建筑的屋顶,那么这些”怪兽“为何被安置在筒瓦屋脊上?有什么作用呢?
屋脊上的脊兽,共有十种,分别是龙、凤、狮子、天马、海马、狎鱼、狻猊、獬豸、斗牛和行什。脊兽的数量和建筑的等级有关系,从字面意思看,脊兽主要分为骑凤仙人和走兽两部分,而每一个走兽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意味,每一个小兽都有他们自己的来源及意义,同时脊兽可不是只有装饰和寄托人们美好愿望那么简单,这些脊兽非常重要,因为它们是关系着建筑的稳定性。
宋代的房屋建造者们出于对建筑造型变化的追求,将屋顶坡度较之于前朝有所加大,大胆使用减柱法,以形成“反宇飞檐”的夸张效果。在庑殿顶、歇山顶和攒尖顶等屋顶形式中,“戗脊”倾斜角度导致了屋脊角梁上铁钉使用的必要性。
正脊和垂脊内部都有一个贯串的铁链,两端固定在鸱尾或垂兽内部的大铁钉上。这铁链有效地加固了屋脊。鸱尾和垂兽本来是保护铁钉用的,后来变成了很美的装饰品。垂兽前面的仙人走兽的起源也是这样的,它们之所以排得比较密,是因为这一段没有铁链,不得不逐个把很重的脊瓦用铁钉钉在角梁或大椽木上。
这些用以固定屋顶的铁钉上的钉帽,就是我们熟知的屋脊上的神兽。宋人想象力、诗情和细节并重的审美潮流、使得用以稳固累叠的钉帽被塑造成生动活泼的仙人走兽形象,并逐渐形成规模。
庑殿垂脊在兽前、兽后分别采用厚脊、薄脊的做法也是大有用心的。官式做法规定垂兽的位置应对准大木构架的正心桁。这样,在庑殿顶的正立面图上垂兽恰好对准角柱。兽后部位都在角柱以内,结构上便于支承,因此垂脊相应地做得厚重些。而兽前部位已悬挑于角柱之外,结构上属于悬臂受力,垂脊就不宜搞得过于厚重,因而在形象处理上就显著地减薄脊身,通过仙人走兽的点缀,使兽前垂脊显得较为轻巧。这里充分体现了建筑形式与结构逻辑的完美统一,从中可以领略古代匠师对屋顶程式的推敲达到何等细腻、何等精到的程度。
通过上述内容,大家对于筒瓦屋脊上的这些脊兽有所了解了吗?